雖然目前航運業處于低迷期,但金融機構對航運業仍充滿信心。中國銀行行長陳四清表示:“越是困難的時候,越要堅定信心。冬天來了,春天也就不遠了!”金融機構看一個行業不僅看其周期性波動,更加看重其長遠發展。隨著中國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,特別是“一帶一路”建設的深入推進,全球航運業,特別是中國航運業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,中國金融機構對航運業的未來充滿信心。
中國航運業充滿機遇
陳四清表示,中國航運業目前面臨三大機遇。
一是以“一帶一路”戰略為主軸的新市場機遇。前9月,中國企業在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達746億美元,同比增長26.1%,占同期中國新簽對外承包合同的50.4%。“一帶一路”建設將進一步拓寬產能全球配置范圍,創造出巨大的海運貿易需求。
二是中國對外經貿投資穩定發展的機遇。預計到2020年,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將超過5萬億美元,對外直接投資將超過2000億美元,較2014年翻一倍。航運是全球貿易和投資的重要載體,中國經濟不斷融入全球產業鏈,必將惠及全球航運業發展,特別是為中國航運企業全球化發展注入強勁動力。
三是航運業調整中的并購重組機遇。當前,全球航運業處于調整周期,部分航運企業經營出現困難。為形成規模效應、實現集約化發展、低成本運營,航運業內部存在結構性調整需求。這給中國航運企業帶來了通過并購重組快速拓展海外港口、航線和業務的機遇。
金融機構:航運業天然支持者
金融業和航運業都是有關“融通”的行業。航運興,則貿易興;貿易興,則經濟興;經濟興,則金融興。金融機構始終以金融力量支持航運企業發展,支持航運企業實現財務穩健發展。
從這輪航運業調整的經驗看,在長期波動的市場中,較低的運營成本和充沛的現金流是航運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。金融機構與航運業加強合作,科學選擇資金來源,合理規劃融資結構,建立高效穩定的財務體系,有利于航運業行穩致遠,不斷拓寬發展空間。據不完全統計,去年全球商業銀行為航運業提供超過3500億美元的授信支持。近幾年這一數據保持穩定,為航運業提供了可靠的資金來源。同時,債券、租賃、基金等渠道的快速發展,也為航運業提供了多樣化的融資選擇。
支持航運業接軌國際資本市場。如何實現全球高效經營是航運業全球化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,其中建立順暢的融資通道,實現全球資金實時調配是關鍵。金融機構充分利用境內外兩個市場、兩種資源幫助中國航運企業參與國際資本市場,降低融資成本,增強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。據不完全統計,近幾年,在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下,中國航運業在國際資本市場發行債券的步伐加快,累計融資金融超過80億美元。中國航運業的實力正被境外投資者所認可。
支持航運業更好地提升產業鏈價值。加強造船、航運、碼頭、物流等資源整合,是未來航運業發展的必由之路。金融機構通過發揮全球化、多元化平臺優勢,支持中國航運業整合全球優勢資源,提升整體收益水平,實現產業鏈價值最大化。以并購碼頭為例,截至目前,中國航運企業對希臘、土耳其、吉布提等國家的碼頭投資總額已超50億美元。這些碼頭不僅在當地成為中國投資的典范,也為建設境外航線提供了支撐,有效提升了航運企業經營效益。并購投資的背后都離不開中國金融機構的有力支持。
中資銀行持續支持航運業
中國銀行
一直以來,中國銀行與中國航運業相伴相隨、共生共榮。早在上世紀60年代,國務院就決定使用中國銀行的外匯貸款購買遠洋運輸船舶,建立中國第一支遠洋船隊。改革開放前,中國銀行累計發放買船貸款超過9億美元,支持購買、訂造232艘、428萬噸遠洋船舶,為中國遠洋運輸事業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。半個世紀以來,中國銀行陪伴航運業經歷了數次起起落落,從未對航運業失去信心。目前,中國銀行在航運業的信貸余額約170億美元,保持全球前十、中國第一。
中國銀行將繼續支持航運業轉型升級。
一是以遍布全球的服務網絡為基礎,以資金流動性管理為核心,以全球現金管理、人民幣業務為重要抓手,為航運業搭建全球資金管理體系、進入國際資本市場和發掘產業鏈價值提供全方位支持。
二是打造“一帶一路”金融大動脈建設,以并購融資、船舶融資、銀團貸款等產品為紐帶,全面滿足航運市場拓展、國際合作和航線布局等需求,促進航運業全球化發展。
三是充分發揮中國銀行在投行、證券、基金、保險、租賃領域的多元化金融服務優勢,加快創新多層次航運資本服務模式,結合金融衍生工具的運用,降低航運成本,為航運業穩健經營提供更好的資本結構和避險工具。
中國進出口銀行
自2013年以來,中國進出口銀行為中國造船企業提供近1200億元的信貸支持,開立船舶預付款保函近70億美元,為國內外船東在華購買船舶提供近140億美元信貸支持。值得一提的是,中國進出口銀行開辦船舶買方信貸業務以來,已為除南極洲以外的世界六大洲30多個國家的100余家船東在中國造船企業訂造船舶提供融資服務,并與全球30多家主要船舶融資銀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。過去幾年里,在大部分傳統船舶融資銀行收緊船舶信貸業務時,中國進出口銀行船舶資產規模不斷上升,成為全球船舶融資市場上為數不多的“逆流而上”的金融機構之一,為低迷灰暗的船舶市場增添了一抹亮色。根據《海事金融雜志》數據,截至去年年底,中國進出口銀行的航運資產規模以160億美元排名世界第6位。
下一步,中國進出口銀行將繼續堅持對客戶的選擇標準,確保把資金投放在該投放的地方。造船企業方面,將持續把融資支持范圍向重點骨干造船企業集中,幫助船舶制造業淘汰落雖然目前航運業處于低迷期,但金融機構對航運業仍充滿信心。后產能,增加產業集中度,該行支持的造船企業已由3年前的110家縮小至目前的60家,且80%的貸款額度集中于20余家重點骨干造船企業,未來這個集中度還將進一步提高;船東方面,將選擇與信譽好、經營歷史長、財務管理透明穩健、抗風險能力強的船東建立合作,滿足他們更新船隊的需求,不支持投機性船東;船型方面,將繼續加大對重點造船企業生產的LNG船、大型集裝箱船及其他綠色節能環保船的融資支持力度。
積極落實“一帶一路”戰略
目前,“一帶一路”戰略是全球關注的熱點話題,以中國進出口銀行為代表的中資金融機構這幾年在“一帶一路”戰略落實上做了大量工作。
作為長期致力于推動對外經貿合作的政策性銀行,2014年至今,中國進出口銀行在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累計簽約項目逾1000個,簽約金額超6400億元,發放貸款4900多億元,累計支持商務合同金額超過3900億美元。截至9月底,中國進出口銀行“一帶一路”的貸款余額超過5800億元,項目分布于沿線50個國家,尤以設施聯通、經貿合作、產業投資、能源資源合作等為重點領域。
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中,大多數是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,涵蓋總人口約44億,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。龐大的經濟規模、活躍的經濟發展態勢將產生巨大的貨運、倉儲物流、國際中轉和港口建設需求,這勢必加大中國與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產能合作的力度,為推動中國企業“走出去”創造難得的商機,也向航運業和金融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未來,中國進出口銀行將堅定不移地繼續為“一帶一路”建設提供更加全面、優質、高效的金融服務。